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 是人格障礙的一種,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歸類於第二軸發育障礙/人格異常類別B,必須超過18歲才能夠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1][2]

自心理醫學發現此病態人格,近百年來便有林林總總不同醫學名詞出現,大致為:無罪感(Guiltlessness)、精神病態性人格卑劣(Psychopathic inferiority)、悖德症(en:Moral insanity)、悖德痴愚(Moral imbecility)。現代則多為用反社會人格(Sociopathy)等醫學名詞。

反社會人格患者在初識時,往往予人聰明、人緣佳的印象,但實際上他們會殘酷無情的利用他們身邊的人,以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的社會化不足,因此缺乏對人、社會、團體的認同與忠誠,在現代多數會窺視陌生人的社群網站[1]

精神病態(Psychopathy)和反社會人格在行為上相似,但兩者並不是同義詞,被關押的罪犯中,診斷為反社會人格者的比例約為診斷為精神病態者的兩到三倍。多數在海爾氏精神病態量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簡寫為PCL-R)得高分的亦通過反社會人格的診斷標準,而許多反社會人格的診斷標準的在PCL-R上並未得高分[3]
臨床現象
注意以下為反社會人格的常見特徵,不代表有以下症狀的人就是反社會人格,反社會人格的人也未必一定有以下症狀。
良心發展不足

他們無法接受或了解道德的價值,嚴重的缺乏良心譴責,所以不會因不道德行為而焦慮或有罪惡感。他們甚至會輕視那些被他們利用的人。而且受到被利用過的人指責時,不會感到內疚和不安,更會憤怒、反駁及責罵他們。
不負責任和衝動的行為

他們很少為未來長期的利益考量,所以傾向於在短時間內尋求立即的滿足,他們也較為難忍受例行性或過於複雜性的事物。而有需要時,可以暫時跟隨社會一套行事。 並且他們對自己的衝動行為並無法給出充分合理的解釋。 比方說, 在完全沒有必要撒謊的情況下或者撒謊並無法給他們帶來任何利益的時候,又或者即使謊話很容易被揭穿的時候,他們還是會選擇撒謊。另外一個例子,當心理學家研究有反社會型人格異常的罪犯時,他們對於他們的罪行只能給出非常表面直接的解釋,例如說,當問為什麼要搶劫的時候,他們的回答通常都是『因為他們有錢而我正需要錢』。
善於利用他人

他們看來幽默、樂觀、討人喜歡,容易解除別人的武裝。他們似乎對別人的需要和弱點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也擅長辯解與說服別人。
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雖然他們容易得到他人的友誼,但因為他們的自我中心與不負責任,讓他們難以維持一個真正且良好的關係。他們欠缺同情心、感激和悔意。他們也是不忠實和不負責的伴侶。他們對於重要事件缺乏一定的情感反應。

診斷標準:

A.15歲開始,對他人權益侵犯及不尊重的廣泛模式,下列至少三項符合:
1. 無法遵從社會規範,經常遊走於法律邊緣。
2. 經常說謊、欺騙。
3. 個性衝動,無法做長遠的規劃。
4. 情緒不穩,有攻擊性,不時與人鬥毆。
5. 不在意自己及他人安危,像超速駕車。
6. 在工作上不敬業且不負責任,像亂開空頭支票及借錢不還。
7. 缺乏道德、良知、冷漠無情,即使目睹他人受害亦無動於衷。
8. 不多會孝順父母,多與父母吵鬧(遭受來自父母傷害較多者除外)。

B.十八歲才可確立此診斷,以免跟少年反抗期混淆。

C.通常十五歲前即有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一種持續性的行為模式,此行為模式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或破壞了社會規範)。
成因

對於此病的成因學者仍無定論,有人認為他們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們難以學得制約反應,也有人認為他們只是善於逃避心中不舒服的感受而已。另一種看法是,他們可能是在生長過程中,遇到某些原因導致他們對社會失去信任,進而影響到思想上的異常。
治療和效果

因為反社會人格不像一般心理疾病會有心理上的異常行為,也能正常的生活,所以他們通常不會求助於醫院或輔導中心。至於已經觸犯法律而接受監獄的心理治療,其效果也不甚樂觀。一般的治療方法在他們身上成效不彰,這應該歸因於他們本身的欠缺焦慮和罪惡感、無法相信他人、難以學到教訓等的人格特質。
參考文獻

^ 1.0 1.1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瑪莎·史圖特著 陳雅汝譯 ISBN 978-985-124-802-8
^ (中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 Patrick, Christopher J (Editor). (2005) Handbook of Psychopathy. Guilford Press. Page 61.

取自: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